上戏召开“E时代的戏剧批评”学术研讨会
面对戏剧批评的现状,为使中国戏剧批评的正能量得到积极的发挥,并促进批评的理论创新,5月16日至17日在上海戏剧学院召开了“E时代的戏剧批评”学术研讨会。本次研讨会由上海戏剧学院、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主办,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、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批评工作室承办,大会邀请了国内众多戏剧、文学批评领域的专家学者,以及戏剧艺术家与会,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。
上戏院长韩生出席了研讨会并致辞,与会的嘉宾有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、副主席杨扬,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、副主席宋妍,著名学者、评论家董健、田本相、郜元宝、毛时安、荣广润、丁罗男、陈歆耕等,著名剧作家罗怀臻、赵耀民等,以及《文汇报》、《文学报》、《东方早报》、《新民晚报》、《文汇读书周报》、《文艺报》、《戏剧艺术》、《戏剧》、《艺术评论》、《上海戏剧》、《戏剧文学》等多家媒体的代表。研讨会由上戏副院长黄昌勇主持。
自1990年代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,戏剧批评的存在形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:一是专业评论趋于边缘,甚至缺失,而网络自媒体的戏剧评论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,并为戏剧批评打开了便捷、即时、互动、多元的广阔平台。这些评论虽然不乏富有见地的观点,但多数还是文化消费时代的快餐式评论,往往率性而为、只窥一斑,强调个人化的意见表达,客观性、准确性让位于表达的冲动,缺乏学理的判断与思考,故而良莠不齐,无法对当下的戏剧演出进行审美引导,与专业评论相距甚远。二是业界内熟人的评论多,真正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的评论少。所谓的“圈子”评论、“关系”评论、“红包”评论等,存在着某种“潜规则”,逐渐造成专业戏剧批评的原则偏离和信誉丧失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作者的艺术判断和自我调整。专业戏剧批评绝不应该沦为创作者的附庸,而必须坚守批评的标准。优秀的戏剧评论家首先应该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,这不仅仅是指戏剧理论方面的知识储备,更为重要的是走进文化现场,即大量舞台观摩经验的累积。好的戏剧评论应当具有精神内涵、思想建构、美学发现的创建作用,用自己的艺术素养、审美观念与创作者平等对话,与其进行精神世界的“倾心交谈”。三是专业戏剧评论队伍的青黄不接。当下不少年轻的戏剧人,包括专业院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沾染了轻视理论的不良风气,对评论工作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认识,也不愿意从事专业的戏剧批评。但是,戏剧艺术在向前发展,有许多创作问题、观念倾向需要不断地去探索、总结,并做理论上的进一步提升,这实际上也对戏剧评论队伍的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。
与会代表作了《论学院派戏剧批评》、《期待“跨界”的戏剧批评》、《构建戏剧独立批评的平台》、《网络时代的戏剧批评:评什么?凭什么?》、《论新媒体条件下的戏剧批评》、《建设中国体系的戏剧批评学》、《创作与批评关系之我见》、《“押沙龙”现象是戏剧批评的悲哀》等精彩发言,并对中国戏剧批评的传统与现状、网络时代戏剧批评的新特点、戏剧批评与剧场实践的互动关系、戏剧批评的理论创新等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。(文:计敏 图:佳奇、学生记者 张翔宇 编辑:榕树)
图为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、副主席宋妍致辞
图为上戏院长韩生致辞
图为黄昌勇副院长主持研讨会
图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发表讲话
图为著名学者、评论家董健发表讲话
图为著名学者、评论家田本相发表讲话
图为博士论坛现场
图为与会人员合影
下一篇:2025上海戏剧学院国际学院韩国直升班(3+2)招生简介